每個人都會有隱私,一個人無論怎么坦蕩,怎么無話不說,也總有其不愿為人所知的私密的地方。每個人都有保留其隱私的權力,鴻猷文化安心老師提醒,但在家庭教育過程中,孩子們的隱私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。
孩子有了隱私,許多做父母的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偵察,如翻抽屜看日記、拆信件,甚至打罵訓斥。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,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壓力,甚至產生敵意和反抗,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防備措施,導致父母與孩子關系的惡化。
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隱私權,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。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,但并非放任自流,對孩子的隱私要給予充分的關注,積極的引導。
首先,主動以平等的態(tài)度與孩子多交談,談父母在與他同齡時的一些所思所想、成功和挫折,甚至談一些當初的隱私,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,傾聽和征求孩子的意見和建議,使自己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。一段時間后,孩子會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,這樣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隱私,給予必要的指點和教育。
其次,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。獲取有關孩子隱私的信息,即使有些越軌和不良因素,也不必大驚失色、毆打辱罵,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理想、事業(yè)、道德、人生觀、價值觀等問題,引導孩子自己悟出為人處世的真理,提高孩子按規(guī)范要求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。有了這種自我教育能力,一些隱私中的危險傾向,都有可能自我解決。
總之,家長想知道孩子的想法無可厚非,但一定要注意方法。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不注意對孩子隱私權的尊重,結果導致與孩子關系的緊張。因此,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動向,關鍵是要尊重孩子的隱私。
孩子的若干心理我們何嘗不曾有過?我們應該加強對孩子的管理,增強對孩子的教育,但是對于孩子的隱私,我想還是保留比較好,通過其他的方法進行引導,即便確實發(fā)現孩子出現一些不健康的隱私,也要盡量地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力與承受力,千萬不可魯莽行事,否則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煩。
